在电子制作或电器维修时,对于电子元器件的筛选和检测是很重要的环节。这里介绍一种利用电筒电路(即干电池和电珠串灯电路)作测试电子元件的工具,能很方便地检测一些常用电子元件的质量好坏,不仅实用简单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这里整理几例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检测1N400××二极管
平时装配和检修各类电子电器的整流电源时,1N400××二极管的应用是相当多的。检测二极管性能采用电筒电路,能迅速地判断其好坏。让电池的正极接二极管任意一脚,如果小电珠不发光,证明电池正极处是二极管的负极;若电珠发出微弱光,则是正极,同时也说明该二极管性能良好。如果电池正极碰触二极管任一脚小电珠都能发光,说明此二极管内部已短路;若电珠都不亮,则二极管内部已断路。注意:此法不能确定二极管的耐压。
二、检测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因其工作电压低,所以用电筒电路能直观地判断其性能和质量好坏。如果将待测发光二极管跨接入电路后发光二极管不点亮,而将其调换极性后再次接入电路时,发光管微微发光,那么证明该管性能良好,同时可以判断发光管与电池负极相接的管脚即为发光管的负极,另一脚为正极。但如果通过上述两次接入电路二极管均不发光点燃,则说明该管已坏。但反过来说,如发光管两次接入电路,虽然发光管均不亮,但电路中的小电珠却已闪亮发光,则说明该发光管已内部击穿导通。
三、检测单向可控硅
应用电筒电路亦能估测可控硅管子的好坏及导通和阻断情况。将单向可控硅的K电极与电池负极相连接,A极与电池正极相接,这时电路中的小电珠若无光亮,则证明可控硅的正向阻断性能基本良好。再找一根细导线将电池的正极端与可控硅的控制电极(G)迅速碰触一下,这时电珠若闪光发亮,则说明可控硅的导通性能良好。若导线碰触时电珠不亮,或小电珠瞬间闪亮一下又即刻熄灭,则说明该管的导通能力很差,根本无法导通。
四、检测小功率三极管
对于常用的小功率三极管而言,如9013、9014等三极管,也能利用电筒电路,快速地粗测其性能判断好坏。将电路中的电池正极接三极管的基极,电池的负极分别碰触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如果在碰触集电极时电珠即发光呈暗红色光亮,而碰触发射极时电珠也发光亮,则证明该管性能基本良好。若碰触集电极或发射极时,只有其中一次电珠不亮,则说明该管的一个电极存在断路。但当电池负极碰触集电极和发射极时,电珠均不发光,那么证明该管内部已开路。
吨,而且这些库存已经被贸易商和银行等机构控制起来,在LME和COMEX市场上可交割的量可能十分有限。由此看来,即便国储不在CU0412合约上接货,即使国内外比价出现了理性回归,在全球铜市场供不应求条件下,国内现货供应紧张局面短期内也难以发生实质性改善。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年春节之前,国内铜市场供应紧张格局还将持续下去,现货升水居高不下情形还将延续,这段时间轧空行情仍然会主导国内铜价走势,国内铜价牛市行情还没有发展到最后疯狂时候。(中证网)
人民币升值对我电子制造业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生多重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容易受冲击,企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由于我国具备了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产业群聚规模效应明显,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不会出现大规模外移。
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对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进口方持币待购,出口方提前供货,进口增速远远落后于出口增速,贸易顺差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未雨绸缪,研究人民币升值既定条件下的电子信息产业影响趋势,十分必要。
一、 出口易受冲击,进口受益不显著
从出口角度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附加值低,降价空间小,使得人民币升值容易冲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出口依存度达62.5%,人民币升值对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币值升高会降低本来就微薄的利润空间,从而减少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从进口而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全球能源和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将会使得进口对升值的受益不明显。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口主要以零部件为主,目的是满足国内电子整机制造业的组装需要。进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晶体管、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电容器、移动手机、自动贴片机、彩色数据图形显示管、电声器件。
除了移动手机进口是为了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外,其他产品进口都是为了满足电子信息产品整机制造的需要。在目前全球原材料和能源供给短缺、价格持续上涨的趋势下,供给者提高售价对国内企业的成本增加,会远远超过由于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采购收益。
综合以上分析,人民币升值情况下,出口受冲击较大,而进口受益条件不明显,结果可能会导致出现顺差缩小或是暂时性逆差局面。
二、对外资企业影响较小,内资企业竞争加剧,就业人数将出现下滑
汇率变动会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以外资企业为主,2004年三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85.8%,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就占出口总额的63.1%。外资企业强大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具备较高的汇率风险抵御能力。
相比之下,人民币升值对内资企业的不利影响较难规避。2004年,以内资企业为主统计,完成产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1%。利润率较低,企业缺乏价格空间,人民币升值将会对出口较大的内资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后,外部经营条件变化会迫使企业竞争加剧。由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一般都属于错位竞争,短期内,东南亚、东欧的替代性产能还无法具备我国的规模条件,因此,企业竞争的主体将集中为国内同行业的内资企业。短期内,内资企业很难实现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因此,降低自身成本、提高单位产出率、扩大规模就成为内资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
三、制造基地不会动摇,产业竞争力有可能提升
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尽管会对出口有一定不利影响,但不会动摇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的战略地位。
历史的经验证明,本币升值并非就意味着灭顶之灾。日本在经历广场协议后的连续4次本币升值后,其国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并未消亡,东芝、NEC、三菱电子、SONY、富士通等电子巨头一方面将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转移到***,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核心产品技术创新获取抢先定价优势所产生的垄断利润。目前,日本以家电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企业又以技术领先者的姿态进入市场。退一步来讲,如果本币升值造成贸易逆差,只要这种贸易逆差是由于高效率驱动的高投资所造成的,并且要不失控制,就不但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具备度过本币升值冲击的条件。第一,产业集群内的集中度高、基础稳固,产业链配套完善,降低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外移的危险。第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行业已经成长了一批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资源、人才、市场份额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企业依靠自身条件度过汇率风险。
另外,尽管本币升值会刺激国内企业竞争行为加剧,导致一部分人失业,但也会催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